专塑视界
视频 资讯 快讯
①欧盟近日表示将启动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以评估是否征收惩罚性关税。 ②比亚迪、长城、蔚来在欧洲的市占率合计仅为1.1%,特斯拉是2022年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电动车主力或成最大受害者。 ③欧盟内部态度不一,德国联邦交通部长维辛对反补贴调查明确表示反对,法国却相反。 财联社10月1日讯(编辑 宣林)出海迅猛的中国电动汽车似乎遭遇绊脚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在欧洲议会时表示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以评估是否需要征收惩罚性关税。她声称中国电动车通过高额政府补贴,以低廉价格扭曲了欧洲市场。据汽车咨询公司Inovev数据显示,今年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中有8%由中国品牌制造,欧盟委员会预计这一数字可能在2025年达到15%。 对中国车企而言,欧洲可谓出口市场的一方沃土,相较于美国27.5%的高额关税,欧盟对进口汽车征收的关税仅为10%。在9月4日-10日举办的被称为汽车产业的风向标的慕尼黑2023年国际车展上,比亚迪、上汽MG、零跑汽车、阿维塔科技等整车企业,宁德时代、欣旺达动力等动力电池企业,及地平线、黑芝麻、商汤绝影、轻舟智航等智能科技企业,以组团式阵容高调登台,吸引了大量国际关注。 ▌特斯拉首当其冲 上汽、比亚迪连赴欧洲建厂 中国车企或加速出海 虽然欧盟的调查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发起,但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并非全部为中资背景。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主要分为三类,具备欧资背景的中国车企、中国自主新能源车企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在中国生产的外资车企。中资品牌的出口车企如比亚迪、长城汽车、蔚来等或是欧盟反补贴调查针对的主要对象,但国盛证券9月18日研报数据显示,比亚迪、长城、蔚来在欧洲的市占率合计仅为1.1%,反补贴调查造成的影响很小。 上汽名爵、吉利领克、东风易捷特等带有欧资背景的品牌和由中国生产出口欧洲的外资车企才是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销售主力。据东吴证券研报,2022年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电动车总量约为33万辆,除近20万辆的特斯拉之外,上汽名爵7.2万辆、东风易捷特4.8万辆、吉利领克近2万辆,其余车企出口量均较小。而吉利领克、东风易捷特、吉利Smart可以在欧洲合作伙伴的本土工厂进行生产,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在反补贴调查中受伤最重的很可能是特斯拉。据36氪财经公众号9月22日《欧盟阻击中国电动汽车,特斯拉与德系车躺枪?》一文报道,有市场消息称,特斯拉已有意将对欧出口的产能转移至美国工厂,或能避开反补贴调查造成的影响。 关于反补贴调查,欧盟内部也存在巨大分歧。德国联邦交通部长维辛近日明确表示反对,并警告说,德国经济将因此受到损害。德国各大汽车制造商也都公开表示不认同欧盟试图加征惩罚性关税的做法。中国是德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销量数据显示,2022年德系三大汽车集团大众、奔驰和宝马在华合计销量为471万辆,三家企业的中国市场销量占比分别达到38.3%、37%、33%,2023年上半年德国进口中国的汽车和零部件同比增长75%。欧盟一旦遭到中国反制,势必会影响到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与德国相反,在去年巴黎车展前,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对法国媒体称,欧洲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来推动再工业化。他表示,目前的数据很残酷,超80%的电动汽车都是进口的。 马克龙提到自己将目标设定为法国电动汽车行业实现100%的法国制造。法系车代表雷诺的首席技术官曾公开表示,雷诺承受不起与特斯拉以及中国竞争车企打价格战。瑞银报告指出,雷诺约70%的销量来自欧洲,但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仅占10%,是在欧洲市场风险最大的企业之一。在中国,法系车已处于边缘化状态,在华市场份额不足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欧盟中国商会9月13日发表声明,中国电动汽车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不断创新,并在激烈的中国本土市场中累积出了整体产业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凭借所谓巨额补贴而形成的。产业优势体现在了价格优势上。有市场人士表示,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并不会影响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反补贴调查可能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加速器。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如果欧盟启动反补贴制裁,中国车企势必将加速在欧洲本地化建厂进程和本地化运营。 目前,多家车企已确定要在欧洲建设整车基地项目。上汽MG 在欧洲市场1-8 月份累计销售15万辆,同比增长1.5倍,旗下车型MG 4上半年累计销量超过3万辆,进入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前十。根据证券日报网,上汽集团7月4日下午宣布目前正计划在欧洲地区建立整车工厂。比亚迪7月在欧洲市场销量同比上涨1.8倍,公司也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表示,计划在2023年底确定首家欧洲工厂的地址。 ▌成本优势难以撼动 中国电动汽车刺痛欧盟 中欧或将于2025年正面交锋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激增。乘联会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从17万辆增加到112万辆。截至2022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占电动汽车出口金额的比例约为47.1%,相比2017年提升22.1个百分点。麦肯锡报告指出,欧洲车企2019年以来在欧洲和中国市场的份额不断缩减,其中,欧洲市场份额下降了6%,中国市场份额下降了5%。国际投行瑞银预计,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西方汽车制造商的全球市场份额或将失去五分之一。 汽车产业一直以来是欧洲的核心产业,其提供了1460万个就业岗位,约占欧盟GDP的7%,过去十年每年为欧洲带来700亿至1100亿欧元的贸易顺差,但其在近些年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上脚步迟滞。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发展加速期,并且在技术和成本上都保有领先优势。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占据全球76%的动力电池产能,占据绝对地位。而欧洲动力电池行业孱弱,单位产能投资额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2倍以上。此外,瑞银拆解2022款比亚迪海豹后发现,该车型有75%零部件是内部制造,自供零部件率达到全球汽车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根据瑞银分析,比亚迪就算到欧洲设厂,与北美和欧洲汽车品牌相比依然拥有25%的成本优势。 受益于成本优势,中国新能源车企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欧洲大众市场的产品价格集中在2万-4万欧元区间,这也是中国大部分新能源品牌主攻市场。虽然中国车企出口欧洲的新能源产品售价要比国内高1倍左右,但与欧洲本土车企在售的新能源车型相比,普遍存在20%左右的价格优势。例如,比亚迪海豚在欧洲起售价仅2.9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6万元,其在国内起售价为11.68万元),上汽名爵MG4起售价为2.84万欧元,远低于竞争对手大众ID.3的4万欧元。根据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的一项统计,自2015年以来,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从4.9万欧元上涨至5.6万欧元,美国从5.3万欧元上涨至6.4万欧元,而中国电动汽车从6.7万欧元下降至3.2万欧元。 据盖世汽车每日速递公众号9月20日一文《欧洲,拦不住中国车企》报道,多方消息显示,为了应对中国车企的竞争,大众、雷诺和Stellantis集团三大车企计划削减电动汽车生产成本,并推出更平价的电动车型,价格都在2.5万欧元左右,集中于两三年后发布。预计2025年前后,当中国车企欧洲工厂建成,与欧企正面交锋将正式开始。
来源: 财联社 2023-10-02
摘要:欧洲消费者正在拥抱纯电、抛弃插混,欧洲车企的开发进度却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为中国车企创造了百年难遇的机遇,但窗口期只到2025年。 欧洲是当前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新能源车市场,其纯电、插电混动(包含增程式)等不同技术路线的车型多年来一直均衡发展,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近两年插混车型高速增长,也被认为是在向欧洲市场结构靠拢。 但进入2023年后,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的车型构成发生突变,插混车型的增长2023年1月开始陷入停滞,纯电车型则销量猛增,欧洲车市的电动化突然提速。《财经十一人》通过对欧洲主要十二个汽车市场的销量数据以及相关车企产品的梳理发现: 1、欧洲车市电动化突然提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洲车企对插电混动技术投入不足是造成此类车型停止增长的首要原因。 2、欧洲纯电车型销量猛增的本质不是电动化提速,而是智能化提速,这也是为何插混车型在欧洲滞销,在中国反而畅销的原因。 3、欧洲车市电动化、智能化的提速超出了欧洲车企此前的预期,导致欧洲车企开发进度落后于市场需求。 纯电向上,插混向下 根据欧洲主要十二个汽车市场的销量统计,2022年全年插混车型在欧洲整体销量中的占比(渗透率)还在8%左右波动,2022年12月还创下13%的最高纪录,但进入2023年后,欧洲的插混车型突然停止增长,1月8月一直徘徊在7%左右。 纯电与插混车型销量结构的突变主要发生在西欧国家,特别是德国、法国、英国这三个欧洲体量最大的汽车市场。 南欧因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偏低,只有葡萄牙超过20%,意大利和西班牙还在10%徘徊,所以纯电和插混车型还在同步增长,不过在渗透率最高的葡萄牙,已经出现类似西欧市场的纯电增长高于插混的趋势。 北欧是当前欧洲乃至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最高的区域,挪威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90%左右,瑞典超过50%,丹麦、芬兰也超过30%,渗透率越高的国家,纯电超出插混的幅度越大,挪威达到10倍左右。 纯电向上,插混向下的趋势在德国、法国、英国这三个欧洲体量最大的市场最为明显;南欧不论是纯电还是插混都还处在初期阶段,尚未体现出显著差异;北欧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出一半,其市场格局已进入发展中后期,波动缩小,特别是挪威,已基本完成新能源化。 因此观察这轮欧洲新能源车市场格局变化最好的样本是德国、法国和英国,尤其是德国这个欧洲汽车工业的核心国家。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德国车市数据的挖掘,探寻欧洲车市拥抱纯电,抛弃插混的真实原因。 补贴与插混车型销量的关系 德国2022年全年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的渗透率变化基本同步,2022年后四个月,纯电和插混车型都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2022年12月,德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0%。 但进入2023年后,插混车型销量瞬间停滞,渗透率一直徘徊在5%左右,纯电车型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8月,德国纯电车型的渗透率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销量增幅170.73%。 很多分析认为市场突变的原因是2023年1月德国取消插混车型补贴,2022年底因为抢最后的补贴额度销量增长,2023年因为取消补贴所以销量停滞。 但插混车型销量下滑并不是2023年才开始,选取2016年到2023年每年1月8月的累计销量进行同期比较,就会发现2022年插混车型的销量已经掉头向下,其下滑趋势和2023年的程度不相上下,彼时插混车型依然有4500欧元的补贴。 同是插混车型,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其实截然不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插混和纯电的差别主要是补能体验,一个可以加油,一个不能,而在智能化水平上,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面,插混和纯电没有差别。 欧洲的插混车型多是类似帕萨特PHEV这种用畅销燃油车改造的车型,智能化水平和纯燃油车一样,与当前畅销的纯电车型存在代际差距。 但基于成熟燃油车改造也有一大优势,研发投入低,成本增长少,附加高达4500欧元的补贴后,某些插混车型的实际售价甚至低于同款燃油车。而在德国这种使用工况偏高速的环境下,主要依赖内燃机动力的插混车型和纯燃油车的能耗表现不相上下,明显好于不擅长高速工况的纯电车型,这样的对比凸显了插混车型的性价比。 所以与其说取消补贴造成了2023年德国插混车型销量的停滞,不如说此前多年的增长是高额补贴造就的泡沫。 反观中国市场,最近两年插混车型增长势头超越纯电,并非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有多大,而是中国和欧洲的插混车型完全就不是一种产品。中国的插混车型在2021年比亚迪的DM-i技术发布前,和欧洲的情况类似,都是油车改装为主,政府也没有给予插混车型高额补贴,所以2021年之前,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纯电车型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随着比亚迪DM-i为代表的多种新一代插电混动技术大范围应用,中国自主品牌的插混车型解决了馈电油耗高的痼疾,同时还把整车成本控制在了和纯燃油车相近的水平。 另外中国插混车型在智能化水平上全面看齐纯电车型,不论是智能座舱还是智能驾驶,都和同级纯电车型并无二致。 因为动力系统和智能化的全面提升,从2022年至今,中国品牌的插混车型一直稳定增长,即便是2022年底,2023年初疫情感染较为严重的时期,插混车型市场渗透率的下滑幅度也远低于纯电车型。 对比中欧两个市场的插混车型,最形象的说法是,欧洲的插电混动是在燃油车里装了一块电池,从里到外还是燃油车。而中国的插电混动则是在纯电车上塞进一个内燃机,从里到外都是纯电车。 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插混车型在中欧两个市场的不同表现。在欧洲,产品竞争力羸弱,一旦没了高额补贴就原形毕露;在中国,产品竞争力更强,取消补贴之后销量反而节节攀升。 还没准备好的欧洲车企们 此前多年欧洲车企普遍预期2025年是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的关键节点,在此之前是市场培育期,采用燃油车改装的插混车型和油改电而来的纯电车型完成对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培养,同时给车企研发新平台、建设新产线、培训技术工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预留时间窗口。 这种设计看似合理,但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几大主要车企塑造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很强,主机厂市场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育消费者。 而智能电动车时代,传统主机厂塑造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大为削弱。特斯拉在欧洲畅销,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从2022年前的不足1%,到现在的8%,新玩家正在打开欧洲消费者的眼界。 同时国际形势变化造成能源价格高企和能源安全形势恶化,也进一步加速了欧洲车市的电动化进程,虽然欧洲的电价已经很贵,但和油价相比,依然有不小的价格优势,而且欧洲的电力价格市场化程度更高,电动车通过预约充电等技术可以最大化利用峰谷价差,实现更好的能源经济性。 在种种新变化的推动下,欧洲车市的电动化2023年突然提速,但欧洲车企的研发进程无法在短期内骤然加速,最早也要等到2025年才会推出下一代技术的纯电车型。 为了赶上欧洲市场的变化速度,从来都是输出技术的欧洲车企开始放下身段,寻求新能源车技术的输入。大众和小鹏、大众和零跑、奥迪和上汽、奔驰和比亚迪、奔驰和吉利、雷诺与东风,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欧洲车企或是与中国车企合作开发下一代车型,或是在新款车型上采用中国车企的新能源核心技术和动力总成,欧洲车企已经无法按部就班。 面对已经开始高速增长的欧洲纯电车市场,欧洲车企可以拿出的过硬产品十分有限,面对外来竞争者,2025年之前的欧洲新能源车市场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 这为中国车企创造了百年难遇的机遇。2025年前,中国车企必须用尽一切办法扩大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从而在欧洲车企的新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之前,更多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如此,才能在2025年之后有一线生机。
来源: 华尔街见闻 2023-10-02
2023年9月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总第六十九期)于2023年10月1日发布。2023年9月GPI调研结果显示:2023年9月绿色产业景气度提升;从分项指数看,本月绿色产业需求回暖、生产提速,资金周转情况分化,成本压力增加;分行业来看,可再生能源、绿色环保专用设备材料制造行业景气提升;分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型绿色环保企业景气提升,不同规模企业景气分化程度依旧。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兴业银行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从2006年首笔能效贷款落地至今,已经在绿色金融领域悉心耕耘了十七年,拥有完整的绿色金融产品线,积累了诸多绿色金融细分行业的客户。依托这些客户基础,兴业碳金融研究院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构建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旨在及时跟踪绿色产业发展的景气程度、前瞻未来趋势。 2023年9月GPI指数为总第六十九期,我们每月持续发布指数及分析,敬请关注。 1、绿色产业景气度提升。2023年9月GPI指数为51.9%,较上月提升了0.9个百分点。从分项指数来看,本月绿色产业需求端与生产端均有所回暖,需求方面,新订单指数较上月抬升了2.9个百分点;生产方面,生产指数较上月抬升了1.1个百分点。资金指数重回荣枯线以上,较上月提升了3.5个百分点。在绿色产业整体回暖的情况下,本月调研过程中大多数受访企业均表示投资并购意愿增加,绿色产业预期向好,预期指数较上月提升了2.8个百分点。 2、资金周转情况分化,成本压力增加。9月GPI调研结果显示,大型绿色环保企业资金周转情况有较大幅度好转,大型企业资金指数大幅提升,也带动本月绿色产业总体资金指数重回荣枯线以上。但是小型绿色环保企业资金周转依然承压,9月小型企业资金指数降至近两年的最低点,环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与近期3年期AA+企业债信用利差走势所反映出的流动性状况相一致,9月以来3年期AA+企业债信用利差有所走阔,GPI小型企业资金指数也有所下降。成本方面,本月GPI调研结果显示,随着近期PPI环比的抬升,绿色产业成本压力也有所加大,成本指数较上月上升了0.3个百分点。 3、可再生能源、绿色环保专用设备材料制造行业景气提升。近期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1亿千瓦,同比增长44.4%;风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8%。今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保持了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历史性超过煤电,本月GPI调研结果也显示,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发电与供暖行业景气度较上月提升了3.6个百分点至54.5%,排在所有绿色细分行业的第二位。此外,9月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陆续发布,绿色化发展均是其重要内容,推动相关绿色装备设备制造行业景气提升。 9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8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6亿千瓦,同比增长11.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1亿千瓦,同比增长44.4%;风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8%。1-8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4703亿元,同比增长46.6%。其中,太阳能发电1873亿元,同比增长82.7%;核电522亿元,同比增长56.9%;风电1149亿元,同比增长38.7%。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705亿元,同比增长1.4%。 9月5日,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加大投资改造力度,推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其中包括鼓励建设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工厂,按照《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开展绿色工厂评价,推进产业资源利用循环化,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光伏产业智能转型升级,支持智能光伏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LED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健康照明产品等扩大应用。 9月1日,工信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其中涉及多项新能源汽车相关措施,包括组织电动车先行区试点、加速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以及推动新能源货运卡车零排放试点等。此外,方案还提出了鼓励农村地区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动电池交换模式应用等举措。在2023年实现汽车行业销量约270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约900万辆,同比增长约30%。 4、中小型企业景气提升。分企业规模来看,本月GPI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较上月大幅上升了3.1个百分点,而大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景气度则分别上月下降了1.3、5.1和2.9个百分点。不同规模企业景气分化程度依旧。
来源: 金十数据 2023-10-02
近日,哪吒官方公布了旗下全新SUV哪吒X的更多细节。 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此次新车将推出6款配色可供选择,分别是珍珠白、晴空灰、琥珀棕、魅力粉、冰川蓝、极智黑。 内饰方面,新车采用了270 环抱式布局,配备悬浮式中控屏以及全液晶仪表,车顶配备全景天窗,官方宣称内饰软包率达到 80%,高频接触区域软包率 100%。提供全黑和棕色两种选择。 作为回顾,新车的前脸部分采用了当下流行的封闭式设计,车头上方的LED日行车灯造型修长,看上去十分犀利。分体式大灯隐藏在黑色饰板之中,搭配下方的进气格栅,为车头增添了些许层次感。 侧面来看,新车线条极具动感,呈现出微微上扬的趋势,为车头营造出了强烈的俯冲感。搭配双拼色轮毂,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运动气息。 车尾部分,新车的尾部造型十分立体,贯穿式LED尾灯兼具了实用性和美感。 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619/1860/1628mm,轴距为2770mm。 动力部分,从此前曝光的申报信息来看,哪吒 X 搭载最大功率120千瓦的驱动电机,动力参数与现款哪吒 U-II 相同。续航方面,作为参考,现款哪吒 U-II 提供 CLTC 工况401公里、501公里、610公里三种可供选择。 参考此前哪吒U的售价来看,哪吒X凭借其超高的颜值、配置、动力,上市后很有可能将成为10-20万级新卷王。
来源: 盖世汽车 2023-09-29
据路透社报道,9月28日,瑞典锂电池生产商Northvolt表示,其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开设一家价值52亿美元的超级工厂。这是魁北克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也是加拿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领域的最新一笔投资。 图片来源: Northvolt 报道称,Northvolt Six新工厂将位于蒙特利尔郊外,第一阶段的建设工作将于今年开始,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 Northvolt联合创始人Paolo Cerruti向路透社表示,Northvolt将投资32亿美元,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各出资10亿美元。Cerruti称,新工厂第一阶段的产能为30GWh,最终产能将扩大到60GWh,投资额也将接近90亿美元。Cerruti也将作为Northvolt北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负责该项目。 Northvolt立志成为欧洲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目前,Northvolt已经在欧洲拥有数家工厂,并且是少数几家正在欧洲建立本土电池产业的公司之一,希望能对抗亚洲制造商的主导地位。 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已经筹集了超过90亿美元的债务和股权融资,其中包括8月从加拿大养老金计划(Canada Pension Plan)和安大略省市政雇员退休系统(Ontario Municipal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等投资者处筹集的12亿美元。 Cerruti 透露,起初,我们考察了70个不同的选址。我们也考虑过美国,但最终决定将(北美)第一家工厂定在加拿大,而可持续能源、熟练工人、自然资源以及政府态度等因素都是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美国去年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IRA)之后,Northvolt等公司受到高额补贴和廉价能源的吸引,将目光投向了大西洋彼岸。Cerruti称,IRA让整个行业大吃一惊,Northvolt大约在一年前就决定组建选址团队,并在2023年加快了这一进程。 Northvolt已经签订了价值超过550亿美元的供应合同,主要是来自宝马、斯堪尼亚、大众和沃尔沃汽车等欧洲客户。Cerruti透露,该公司还在北美获得了一个主要客户,但拒绝透露公司名。如果没有固定客户,这种规模的投资和项目是不可能发生的。
来源: 盖世汽车 2023-09-29
导语:2023年以来我国快递物流行业量质齐升,各大快递企业发布的二季度业绩报告中也显示,随着市场逐渐回暖,快递企业业绩整体向好,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塑料材料作为快递包装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需求层面得到了提振效果,在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恢复和快递行业加快政企合作的背景下,快递包装行业发展或将延续增长,带动塑料需求。 自19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快递业务主要由国有邮政企业和民营快递企业提供,行业发展比较缓慢,对塑料需求相对有限;2000年开始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业务量迅速增加,居民需求不断释放,快递市场竞争加剧,出现了众多代表性公司,塑料材料由于其较好的成本优势和物化性能在快递包装领域应用广泛;2005年至今,快递市场不断扩大,尤其是部分海外快递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竞争环境加剧的同时,塑料作为快递包装材料的需求进一步增长。 经济向好和政策刺激导致快递业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2023年快递包装业务量 国家邮政局19日公布前8月邮政快递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8月份,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009.6亿件,同比增长13.1%。国际统计局公布我国1-8月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814.6亿件,同比增长15.9%。 2023年,在政策红利释放、消费回暖等因素促进下,快递业务的行业环境不断改善,发展韧性持续显现,据统计,2023年2月至8月我国网上零售总额持续正增长,网上社零总额为9.54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2.1%,消费复苏带动我国快递业务,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普遍改善。另一方面,快递企业深化与电商协同发展,高效利用仓网资源,打造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为行业带来了更多增量需求。 快递业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快递包装中塑料需求 按照快递件数占比来看,2022年我国纸质包装快递占比约为58.6%,包含瓦楞纸、文件袋、套装纸箱。塑料包装快递占比约为41.1%,包含塑料袋、珠光袋、编织袋、泡沫材料,其他类型占比约为0.4%。其中塑料包装直接应用到了PE、PP、PVC、EPS等塑料原料,同时,瓦楞纸箱等其他包装也间接应用到了塑料原料。其中包含了塑料袋,胶带以及填充物等。纸箱快递包装的平均质量是329g,其中填充薄膜塑料16.8g,塑料胶带2.7g,因此平均一个瓦楞纸快递包装,塑料需求量约为20g。 2022年我国快递件数为1105亿件,根据理论计算得出其中纸类包装约为647.53亿件,消耗塑料约129万吨。快递中的塑料类包装为454.16亿件,消耗塑料约181.6万吨。因此2022年我国快递包装行业塑料总需求约为310.6万吨,较2021年增长2.1%左右。 快递行业有望延续高景气发展,带动塑料行业需求 《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政策明确提出,促进家庭装修消费,鼓励室内全智能装配一体化。推广智能家电、集成家电、功能化家具等产品,提升家居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电子产品消费应用新场景。有望带动家电家居等升级消费行业,提振消费信心,带动快递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研究小组结论,202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仍有约40%的新开工面积没有转化成为竣工面积,叠加金融16条延长展期和保交楼专项资金,房地产行业中的竣工面积维持20%左右的同比累计增速在今年有望得到延续。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后期产品例如家电、灯具、软装摆件等销量得到侧面提振,带动快递行业发展。最后我国县乡寄快递网络正在不断完善当中,快递企业和政府部门将共同合作,以公共配送中心和寄递物流服务站为工作重点,持续为快递业务提供增量需求保障。综合来看,快递包装行业有望延续高景气,持续带动塑料需求,根据卓创资讯理论推算,2023年我国快递包装的塑料用量约为366.5万吨,同比增长18%左右。
来源: 卓创资讯订阅号 2023-09-29
9月27日,科思创在广东珠海正式开工建设其全球最大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在华南的产业布局,抓住亚太乃至全球市场强劲增长势头。新基地将分三期建设,全部建成后,珠海基地将占地4.5万平方米,TPU的最大年产能将达到12万吨/年,成为科思创全球最大的TPU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投资额为数千万欧元,预计于2025年完成机械竣工,实现约3万吨/年的年产能。全部项目预计于2033年建成。 凭借新TPU基地,科思创将更迅速、更灵活地为客户提供高性能可持续解决方案。珠海基地未来也将生产CQ(Circular Intelligence)系列TPU产品,CQ用于标识至少含25%替代性非化石原材料的科思创产品。新基地将配备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并100%使用绿电。 TPU是一种多功能塑料材料,有着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防滑性、良好的低温柔韧性、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及快速成型性、良好的黏着性、易溶解性及低温贴合性、优异的透明性及耐热耐寒性等特性。应用领域包括高性能运动鞋以及电子产品,比如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和手机壳等,还可以用于汽车漆面保护膜或风机叶片保护。 1、全球 TPU 行业发展现状 2016 年全球 TPU 产量为 86.1 万吨,2020 年增长至 109.2 万吨。 基于良好的性能优势和环保优势,TPU 能有效代替 PVC、橡胶、EVA 和硅胶等传统材料。2020 年 TPU 全球产量 109.2 万吨,橡胶全球产量 1,278.2 万吨,PVC 全球产量 5,425.9 万吨,与上述可替代相似材料产能产量相比,TPU 产量仍较小,未来替代增长空间十分广阔。 同时,从产业区域布局来看,2020 年全球 TPU 需求量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北美和欧洲共同占据了全球 TPU 需求的 94.80%,其中亚太地区 TPU需求占比高达 60.30%。 得益于优异的产品性能,TPU 在日用消费品、工业生产、医疗健康、国防军工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 TPU 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国内 TPU 需求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根据天天化工网的统计数据,2017-2021 年国内 TPU 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3.87%,2021 年我国 TPU 产业规模继续呈扩大态势,产量达到 64.5 万吨 同时,我国正逐渐超越欧美成为全球最大的 TPU 消费国:2017 年我国 TPU行业消费量为 40.5 万吨,2021 年达 60.2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0.4%,远高于欧美市场 3-4%及全球市场 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且预计到 2026 年消费量将突破 90 万吨。 2、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TPU 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TPU 及作为其原料的多元醇产品的开发生产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测试技术,需要进行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化工工艺、化工设备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近年来,我国 TPU 行业技术水平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双螺杆反应挤出等部分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TPU 行业的部分优秀企业在聚合工艺控制和性能调控等技术上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验数据及生产实践经验:其中聚酯型产品在力学性能、成型性、透明性等应用性能及环保指标方面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聚醚型产品在耐水性、耐菌性、耐候性等应用性能及环保指标方面也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影响 TPU 供需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游终端消费领域的需求,进而影响 TPU 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在整个产业链价格传导下,影响终端产品成本,致使 TPU 产品的替代性需求变动;三是核心技术和工艺的重要突破,形成新型产品,改变原有供需格局。 当前,从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中低端产品和中高端产品的市场特点差异较大。中低端产品的下游应用较为广阔且客户分散,总体呈现出市场容量大、竞争激烈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强品牌效应、原材料成本优势和牢固客户基础的企业在市场占有率、产品定价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端产品领域下游需求旺盛,但目前仅有少数本土企业参与生产,以公司为代表的 TPU 创新型企业正不断致力于实现中高端 TPU 产品的突破。随着我国在TPU 中高端技术上的突破,TPU 材料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从 2017 年出口量 18.4万吨增长至 2021 年的 28.2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 11.26%。 3、科思创TPU与哪些品牌有合作 首先,科思创公司与德国户外装备和鞋履制造商 VAUDE 合作,为其新款 Lavik Eco 户外越野鞋打造了一种生物基发泡中底。科思创公司为耐用的 Desmopan CQ EC TPU 发泡采购了非转基因原材料,符合品牌的 Green Shape 标准,同时不牺牲性能。 中底是登山靴的关键部件,为穿着者提供舒适的柔软度和稳定的支撑,同时确保出色的减震特性。TPU 是一种经久耐用的支撑材料,常用于登山靴等运动鞋的中底。然而,非转基因原材料在 TPU 发泡中并不常见,因为它可以提供中底所需的坚硬性和柔软性范围,以及所需的耐磨保护。 除此之外呢,膜护行家汽车膜品牌也是使用了科思创的tpu基材,产品性能方面更是毋庸置疑的,跟vaude沃德等品牌一样,属于用好材料的水平,也是做汽车膜领域方面的好牌子。
来源: 贤集网 2023-09-29
9月25日,巴斯夫表示正通过生产丙烯酸 2-辛酯 (2-OA) 的专有工艺扩大其不断增长的14C 生物基单体产品组合。根据ISO16620标准,该产品具有73%的14C可追溯生物基含量。 在性能方面,与化石替代品相比,新产品具有更好的涂层耐擦洗性、粘合剂抗剪切性,更低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出色的耐候性。因此,2-丙烯酸辛酯是为数不多的可用于标准和高性能应用的14C生物基单体之一。 除了常规的14C生物基2-丙烯酸辛酯,巴斯夫此次还推出了新产品2-丙烯酸辛酯BMB ISCC Plus。该产品中剩余的碳含量通过ISCC PLUS认证,在巴斯夫生物质平衡(BMB1)方法的加持下,这种变体可进一步减少产品碳足迹(PCF2)。 在近期超火的生物基领域,除了巴斯夫接连布局外,还有包括陶氏、LG化学、东丽、利安德巴赛尔、埃万特、SABIC、万华化学、金发生物等在内的一大批巨头官宣动态。 一、九大化工巨头齐攻生物基 陶氏 9月21日,陶氏公司在欧洲推出了三种新的特性的可持续丙二醇产品线。 这三种产品分别是采用Decarbia可再生能源的减碳解决方案(丙二醇RDC)、第二代生物基原料Ecolibrium生物基技术(丙二醇REN)、Renuva消费后废物回收物(丙二醇CIR)等三种技术制造,可适用于农业、制药、化妆品、纺织和食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LG化学 9月14日,LG化学宣布将与埃尼(ENI)集团子公司ENI SM(Sustainable Mobility)合作,共同推进在韩国大山建设生物燃料(HVO,Hydro-treated Vegetable Oil)精炼厂。 建成后将使用埃尼与霍尼韦尔UOP合作开发的Ecofining生产工艺,利用各种废弃油脂或原料来生产高品生物燃料。目前,两家公司正在推进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评估等。到2026年,双方将合作建成年产约30万吨规模的HVO工厂,这将是韩国首家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HVO生产工厂。 利安德巴赛尔 利安德巴赛尔(LyondellBasell)、Neste、Biofiber和Naftex联合开发了一种天然纤维增强的生物基聚合物,用于建筑行业。 在此次合作中,Neste向利安德巴赛尔提供原料,用于由100%生物基废弃物和残留物(包括食用油)制成的聚合物生产,利安德巴赛尔将这些原料加工成聚丙烯(PP),作为该公司CirculenRenew产品组合的一部分销售。 生物纤维公司Biofiber用这些PP生产天然纤维增强的塑料颗粒。Naftex将这些颗粒挤压成建筑件,如栅栏柱或露台装饰型材。 SABIC 今年8月,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推出NORYL、Flexible NORYL、NORYL GTX和NORYL PPX系列所有牌号树脂的生物基版本。 这些生物基树脂材料采用经ISCC PLUS认证(国际可持续与碳认证)的聚苯醚(PPE)树脂原料,具有与化石基牌号近似的性能表现。 东丽 9月19日,东丽宣布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一项从报废汽车中回收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材料的化学回收技术。 8月22日,东丽宣布,已向Cellulosic Biomass Technology公司追加投资12亿日元(约合5945万人民币),将其在该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从67%提高到84.4%,加码生物基尼龙单体的制造。 埃万特 7月10日,Avient宣布推出其最新的生物衍生医疗保健解决方案 - Versaflex HC BIO热塑性弹性体(TPE)。最初的Versaflex HC BIO BT218牌号是作为生物制药管材更可持续的替代品而开发的,其配方中含有近40%的第一代生物质含量。 该材料的邵氏硬度为71 A,可提供关键的应用性能,如可焊性、抗扭结性和拉伸强度,可与包括硅胶和标准TPE在内的领先医用管材相媲美。相比之下,该生物衍生牌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35千克CO2e/千克,比Avient的标准Versaflex HC BT218牌号产品碳足迹(PCF)低近25%。 万华化学 万华化学推出生物基聚氨酯鞋垫解决方案 WANELAST 893/ WANNATE 8618X。基于低碳产业链资源和生物基一体化平台,采用碳足迹更低的绿色原料,生物基含量达29%。 该产品密度约0.3 g/cc,弹性相比传统生物基产品提高28%;气味等级由传统生物基产品的4.0降低至3.5;TVOC降低38%;50%压缩形变(50℃,6h)较普通鞋垫产品降低72%,较传统生物基产品降低51%。 金发生物 今年7月,金发生物公开了一种新型生物基塑料PBSeT(聚癸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eT中的SeA是癸二酸,它可以是生物基来源,也可以是石油基来源。 金发生物推出这种新型的降解材料,是使用生物基的癸二酸作为单体,从而使得PBSeT聚合物的生物基碳含量提高到69%。 二、万亿非粮生物基材料,即将起飞 生物基材料,是指利用可再生生物质或经由生物制造得到的原料,其生产过程有效缓解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对绿色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生物基材料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因此迎来了巨大的投资窗口期。 生物基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是一种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的合成聚合物相比,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医疗器械、食品包装、农业用品等。 生物基复合材料:生物基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生物基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生物基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电学性能,可应用于制备高强度、高韧性的复合材料制品。 生物基玻璃:生物基玻璃是由天然生物质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玻璃材料。与传统的玻璃材料相比,生物基玻璃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应用于医疗器械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生物基纤维素材料:生物基纤维素材料是以纤维素为基础制备的材料。纤维素是天然的高分子物质,来源于植物细胞壁。生物基纤维素材料具有很好的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包装材料和纸张制品等领域。 生物基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食品包装领域,生物基材料可以替代传统的石油基塑料,不仅能够降低包装垃圾的污染,还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在医疗器械领域,生物基材料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基材料可以制成生物可降解的缝线、软骨修复材料等医疗器械,能够降低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在建筑材料、纺织品、电子产品等领域,生物基材料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生物基材料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挑战,例如成本高、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相信生物基材料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今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对外发布的《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 生物基材料是指以可再生的生物质为原料,或经由生物制造生产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含碳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中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骨干企业逐步壮大,重点产品应用渐广。但目前生物基材料主要还是基于粮食原料。 工信部解读称,与基于传统粮食原料规模化生产生物基材料路线相比,非粮生物基材料要以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来生产。目前,国内基于非粮生物质的生产技术正处于攻关爬坡阶段,工业菌种(群)与酶蛋白功能元件制备、非粮生物质标准化采收保存及预处理、非粮生物质高效糖化、非粮生物质糖替代传统粮食发酵转化等关键平台技术正待突破。 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
来源: 贤集网 2023-09-29
9月20日,生物技术公司MycoWorks在其位于 Union, S.C.的世界级制造工厂开始生产。该公司现在能够扩大规模以满足奢侈品行业的需求,并将利用其专有技术Fine Mycelium生产数百万平方英尺的皮革替代材料(真菌人造革)。 这项专利技术生产的Reishi是一种生物材料,具有无与伦比的手感、强度和耐用性,与行业黄金标准的小牛皮不相上下。 01 被爱马仕集团青睐,「蘑菇皮革」将颠覆皮革市场 与包括爱马仕和通用汽车在内的投资者,MycoWorks进入商业规模制造是生物材料行业成熟的标志,表明该公司继续保持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根据MycoWorks的市场规模,1640亿美元的皮革市场和280亿美元的奢侈品皮革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供应链限制和劣质产品替代品。 自2010年以来,对豪华皮革的需求增长了251%,而由于牛肉和乳制品消费下降,高端皮革产量下降了22%。MycoWorks及其标志性材料Reishi正在通过世界上第一家全规模替代皮革工厂应对这些挑战,这是奢侈品行业生产高质量天然材料的一场革命。 136,000平方米工厂的开业还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菌丝体材料的运作,这是利用菌丝体蘑菇的根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 首先从皮革开始,MycoWorks的Fine Mycelium技术可以扩展到其他应用领域。该工厂是通过2021年1.25亿美元的C轮融资实现的,来自Prime Movers Lab,SK Networks,Mira baud life style Impact Innovation Fund,DCVC生物,Novo Holdings以及几家战略客户和投资者。 随着2022年开始建设,该项目按时按预算交付,运行相同的基于托盘的菌丝体生长系统,该系统在其加州工厂成功试点,但规模扩大到100倍。 MycoWorks首席运营官Doug Hardesty表示:随着MycoWorks继续引领生物材料创新,我们很高兴在South Carolina开设这一首个同类设施。这要归功于我们由来自消费品、汽车、食品、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经验丰富的制造领导者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他们采用了机器人设备和系统来处理我们独特的基于托盘的生物材料工艺。反过来,他们也实现了第一个高质量的菌丝体材料产品的规模化,这是一个迄今为止从未完成的壮举。我们感谢Union和市民欢迎MycoWorks进入他们的社区"。 02 突破供应链,MycoWorks实现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生产 MycoWorks的工厂使用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数字分析和人工智能资源,在全新的制造流程中为公司的客户实现高质量和供应链系统。 通过使用自动引导机器人(AGRs),该公司已经实现了80%的流程自动化,使MycoWorks能够降低处理成本,同时保持对质量保证至关重要的专家互动,实现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生产。 对于皮革行业而言,MycoWorks ' Union,S.C .工厂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突破,提供了高质量天然材料的完全可预测性、透明度和来源,同时还减少了浪费。Fine Mycelium可根据规格定制厚度、重量和机械性能,从而对天然材料进行前所未有的控制,这是传统农业无法做到的。 奢侈时尚和汽车品牌热切期待这一开幕,将系列设计从原型和胶囊转向全面采用。迄今为止,Fine Mycelium已经成功应用于从奢侈手袋和鞋类到汽车内饰和家居用品的产品类别。 对于Union, S.C.人口30,000MycoWorks的投资是将生产从一个主要来源于欧洲的行业迁回国内。Union在纺织品制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该地区已经是领先的汽车制造商的所在地,Fine Mycelium将使该地区和全球的其他行业密切合作开发。这种生物技术和制造业的集中化一直是South Carolina州长Henry McMaster的目标,他是该州尖端科学技术的坚定支持者。 州长Henry McMaster说:我们很高兴欢迎MycoWorks加入联盟,并热切期待着生产的开始。我们已经看到了开业给该地附近和更大的社区带来的增长,包括更多的就业机会、住房、店面和整体投资。MycoWorks是我们高能效工厂组合的一个绝佳补充,我们期待它们在South Carolina产生长期影响。 关于MycoWorks 2013年,联合创始人Philip Ross和Sophia Wang成立了MycoWorks,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生物材料公司,致力于向世界提供新的菌丝体生长材料。 MycoWorks的专利Fine Mycelium菌丝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制造平台和材料科学的突破,在生长过程中设计菌丝体,形成专有的互锁细胞结构,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手感、强度和耐用性。该公司的旗舰材料- Reishi是一个新的材料类别,为世界上最好的奢侈品牌。
来源: 生物基能源与材料 2023-09-29
9月,于增程式混合动力市场而言,可谓是好事连连。 20日晚间,价值百万的仰望U8与主打10万-15万元主流市场的零跑01相继上市,次日是发布14个月的深蓝汽车官宣销量突破10万辆,就在9月最后一周,理想汽车第50万辆量产车正式下线,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成绩的新势力车企。而这四款车型/品牌,无一例外均采用了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以下简称为增程式)。 根据终端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增程式乘用车销量达31.4万辆,同比增长159.08%,较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两位数增长态势,增程式俨然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提高增量的新赛道。 在骂声中,越发壮大的增程式市场 很难想象,距离大众中国CEO冯思瀚首次公开炮轰增程式技术落后已经过去两年,在此期间,问界M5/M7相继上市,引来魏牌CEO李瑞峰连发五条微博,称增程式就是落后的,隔行如隔山落后就要挨打,吹起的泡沫总要有人来戳破等等,如此环境之下,增程式市场热度却持续高涨。 回望过去数年,理想汽车仅凭一款ONE勇闯美、港股,与蔚来、小鹏形成铁三角。有人可能会将此归功于CEO李想会说故事,然而,这背后又何尝不是市场给予理想汽车的积极反馈?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数据显示,仅今年前八个月,理想汽车累计销量便超2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54.08%,几乎与蔚来、小鹏、哪吒总销量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除已停产的ONE以外,L7、L8、L9三款车型月销量均过万辆级别,按照李想今年5月立下的flag,至10月L7将实现月交付量过2万辆推算,仅这一款车型全年终端销量便将突破14万辆,超理想汽车2022年全年。 市场的正面反馈,让更多品牌不得不妥协,国内增程式乘用车产品越来越多。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数据显示,2022年间我国增程式市场中有销量数据的共计14款车型,而今年增至18款。 除理想汽车L7/L8/L9、问界M5/M7、哪吒S等车型外,深蓝SL03和S7以及零跑C11等新车型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增程式车型的价格,使其不再只是30万元以上市场的独有,而是深入20万元甚至是15万元以内主流市场,与燃油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同一市场竞争。 也正是在零跑及深蓝汽车的助力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20万元以内增程式乘用车市场销量首超6.25万辆,市场份额较去年的3.54%增至如今的19.88%,同比增长16.3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是由ONE裂变出来的L7/L8/L9分别深入各SUV细分市场,其中大型SUV L9成功将增程式市场拓展至40万元以上市场,且以一己之力独占19.73%市场份额。 技术落后?似乎不是市场在乎的 都说增程式技术落后,那么这个技术究竟怎样呢? 根据今年2月,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相关单位编写并发布的《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明确,增程式汽车是一种配备车载辅助发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由发动机、发电机和控制器组成,但发动机与车辆驱动系统无传动轴(带)等传动连接。车辆驱动能量始终为电能,当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无法满足车辆续驶要求时,增程器为车辆动力系统提供电能,以确保续驶里程。 理想汽车增程系统三种能源模式;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这也正是被各位大佬所诟病的问题所在。在他们看来,相较于并联式或串并联式混动技术,增程式技术机构无非是在纯电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台增程器(发动机)。 于是,也便有了做增程的闷声发大财就好了,大嘴(余承东)何必说出来的非著名言论。 但我们仍需冷静思考,增程式技术是否落后与其销量高增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少? 此前,在采访新能源电驱动中心负责人、上海大学 罗建教授时,他曾表示,技术没有先进与否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场景与需求。增程式与插电式的底层逻辑并不相同,若按照一次满油满电的平均油耗来看,插电式表现或许更好,特别是在高速上恒速长途行驶的时候。 但增程式的底层逻辑其实不是要省油,而是要尽量不用油只用电。如果电池以及充电设施可以保障日常的通勤与短途出行,增程器只是为了配合偶尔的长途出行和克服里程焦虑的话,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中(如评价年油耗或者万公里油耗),增程式的优势或许会比较明显。 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技术上,只有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才是先进的技术。零跑科技SVP、整车产品线负责人曹力如是回应道。 零跑董事长、CEO朱江明亦表示,我们的所有用户都是最聪明、知道买什么车最好。用油是为了减少长途用车的焦虑,是作为长途用车难情况下的备胎。作为这样的角色出现,增程更适合,而且它的零部件数量更少,可以进一步保证技术可靠性。 零跑C01增程系统;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不可否认,自驾出游在过去三年异常高涨,但较为短途的城市通勤仍是主要用车场景。《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插电式以及增程式,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与此同时,增程式是在动力电池成本高居不下的当下,被视为车企电气化转型过程中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式之一。 毕竟,当新能源汽车增速、渗透率逐渐放缓,为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各车企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卷价格,如何迎合更好的降本增配并迎合市场需求,或才是每一家造车新势力、新能源车企活下去的前提。 增程式的尽头到底有多远? 犹记得,在理想汽车提交港交所的招股书中,曾罗列对我国未来车市场一系列预测,其中包括增程式汽车的销量预计从2020年的3万辆,增至2025年的40万辆,并将在这一年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7.3%。 却不承想,自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歌猛进,增程式汽车年销40万辆的目标或将在今年提前实现。 但对于更远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产业各方却各持己见。 前有理想汽车在今年上海车展上高调发布纯电路线,后有朱江明在日前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坦言,基于增程式优秀的技术特性,未来2~3年仍将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伴随纯电动汽车产业越发成熟,增程式市场增速或随之缓和。 而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我国增程式市场或在明年突破百万辆规模,市场份额达到4.05%,随后增速尽管放缓,但至2030年这一市场份额仍将增至5.8%。 对此,资深分析师指出,无论是当前高压充电技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被视为动力电池终极方案的固态电池都难以在短期内得以落地普及。现阶段,增程式产品多就以中型、中大型SUV产品为主,较纯电动的续航、成本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二线、三线城市新能源市场扩张发展下,可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城市用电、远途油电混用的需求,并推动增程式市场的快速增长。 因此,尽管难与纯电动、插电式市场相抗衡,但市场竞争小、研发难度相对较小、成本相对较低且拥有百万辆级的增程式市场仍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除前文提及的深蓝、零跑、仰望外,极石01、长安启源A07、阿维塔12等车型都将采用增程式技术。 那么,面向未来越发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究竟该如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是关键。 回顾理想汽车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增程式技术本身的成功,更在于其迎合了市场需求。据其此前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86%的理想ONE用户为两代以上的家庭用户,88%的家庭用户是三口之家及三口以上。奶爸车的形象深入人心。 理想L7部分配置;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随着L7/L8/L9的相继面世,更将此前单一产品细分覆盖34万元至46万元中大型、大型SUV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而无论是零跑C11/C01增程版,还是深蓝S7增程版都将增程式产品售价压到15万元以内,其中C01超级增程CLTC纯电续航里程更是达到了316km;深蓝S7 CLTC工况下1L油可发3.3度电,即使馈电状态,依然有低至4.95L/100km的油耗表现,达到了同级别领先水平。 然而,面对未来越发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车企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和精准定位。在产品推出方面,他们还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在这方面,车企们需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不断优化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 盖世汽车 2023-09-29
专塑视界
手机扫码
下载APP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