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专塑视界,你将 免费获取 :每日 1000+ 供求信息, 30W+ 牌号数据, 160W+ 行业人脉, 全行业 企业库
立即下载
专塑视界
视频 资讯 快讯
12月6日下午,一场由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团青山科技基金联合举办的成果发布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成功举行。来自外卖平台、塑料回收企业、面料加工企业、设计师和品牌方、材料科学家们,以及众多媒体代表,一起见证了首款再生餐盒料制备低碳丙纶面料的发布。荣格工业传媒亦有幸受邀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提起外卖,人们首先会赞叹其为生活提供的极大便利性,行业统计数据亦显示,全国每年使用的外卖餐盒已经超过了100万吨。但是,经使用后被丢弃的废旧餐盒该何去何从,是焚烧,还是填埋?如今,它们有了更好的去处:在美团青山科技基金的支持下,来自东华大学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把废旧餐盒通过加工改性,制备得到超细旦丙纶纤维,并做成具备快干功能的面料和T恤。这条技术路线的打通,将为外卖餐盒提供一个具备较高价值的回收场景,从而避免相应的环境污染。 低碳丙纶面料T恤 废旧聚丙烯餐盒脱胎换骨的挑战有哪些? 当我们考虑外卖餐盒的出路时,联想到20多年前,废旧饮料瓶被做成了再生涤纶面料,于是我们就在想,用聚丙烯做的餐盒,废旧回收之后是不是也可以做成再生丙纶面料。项目负责人、先进低维材料中心高分子碳中和平台研究员李斌说道。 项目负责人李斌汇报项目进展 其中,改变废旧餐盒制成的再生料的熔融指数(即MI,又被称之为熔体流动速率,指聚合物熔体在一定的温度及负荷之下,熔体在十分钟内通过标准口模的重量。熔融指数越大,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性就会越好,平均的分子量就会越低。)便是其中一项技术难点。 众所周知,如今市售的外卖餐盒多采用聚丙烯原料经薄壁注塑加工而成,产品具有透明、安全无毒、密封性好、价格低廉等多重优势。不过,薄壁注塑工艺要求聚丙烯原料应当具备较高熔融指数的特点。目前常用的薄壁注塑聚丙烯原料的熔融指数在30-50g/10min,远高于纤维制备所需的熔融指数。 攻克该难题只是第一步。我们很快做了验证,结果显示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还存在一些挑战。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马一春邀请了包括格林美、蒙泰高新、李宁以及英国翠丰等产业链的伙伴一起来开发。经过多方不懈努力,最终解决了再生餐盒料除杂、去味、纺丝以及面料生产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丝-织布-衣服的技术路线,实现了从外卖餐盒到快干T恤的循环利用。 李斌介绍说。 环保又低碳,可与再生涤纶面料并驾齐驱 废旧聚丙烯餐盒在变身成为服装面料之后,还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管理体系副总裁方为民分享说:我们为再生餐盒料进行了相应的第三方碳核算,结果显示,与原生材料相比,减碳量可达73%,减碳效果非常明显。也就是说,用再生餐盒料制备的丙纶面料,具备天生的低碳属性,有望成为与再生涤纶并驾齐驱的可持续纺织面料,受到设计师和品牌商的青睐。 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管理体系副总裁方为民致辞 当然,面料并不是废旧聚丙烯餐盒高值化应用的唯一出路,未来,项目团队还将继续探索其在非织造工艺等中的更多可能性。 低碳环保的创新之路仍将继续 毫无疑问,该项目是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合作的成功典范。 美团一直致力于推动外卖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废旧餐盒能够转化为再生丙纶面料,为减少餐盒污染,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体验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是体现了以科技为引擎,共筑绿水青山的优秀项目案例,美团青山计划项目总监田瑾分享道,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这样的创新项目,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美团青山计划项目总监田瑾致辞 东华大学副校长赵震表示:低碳环保是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也是材料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与业界的专家们在高分子材料碳中和领域,找到了很好的交叉创新点,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为行业提供了创新思路、创新方案以及创新产品。希望再生丙纶的成功推广能够带动餐盒的高附加值利用,推动行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希望我们产学研多方能深入合作,持续提升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为国家双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东华大学副校长赵震致辞
来源: 荣格塑料工业 2023-12-07
近日,世界最先进的全人工心脏设计者和开发商CARMAT,宣布开设其位于Bois-d'Arcy的第二个生产基地(BDA2)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紧邻公司的第一个生产基地(BDA1)。 2024年起,年产达500颗全人工心脏 目前该基地工厂已完成,所有的设施安装均已通过公告机构DEKRA的审查,该建筑及其设施符合医疗器械的最高生产标准,此外,该项目的投产将使公司从 2024 年起达到每年 500 个 Aeson全人工心脏的生产能力。 这座 1,500 m 2 的新生产基地,将使 CARMAT 能够在以下方面显著提高其产能:Aeson 心脏电子部件的组装,产品和制造过程的微生物测试,接收和检查传入的组件,储存和运输。 结合BDA1工厂目前正在完成的洁净室扩建工程,BDA2工厂的启用将使公司能够按计划在2024年初达到500颗心脏的年产能。 CARMAT 首席执行官 Stphane Piat评论道:我们新生产设施的启用是一项重大成就,凭借历史悠久的BDA1设施和新的BDA2设施,我们拥有了高性能制造工具,经认证,从 2024 年起每年可生产多达 500 颗心脏。根据我们的战略计划,我们将进一步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我们的工业设施,到 2027 年达到年产 1,000 颗 Aeson 心脏的产能。 Carmat的Aeson生物合成人工心脏 法国Carmat成立于 2008 年,由现代瓣膜手术之父的Alain Carpentier、Matra Dfense(空中客车集团)Truffle Capital风投公司联合创立。 Carmat开发的Aeson人工心脏是一种有源植入式装置,旨在替代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原生心脏心室,其形状与人类心脏的形状相对应,由两个腔室组成,使用牛心包膜将血液隔室与液压流体隔室分开,植入装置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抗凝治疗,是全球第一个高度血液相容性、脉动性和自我调节的生物合成人工心脏。一旦Aeson Heart连接起来,它就会复制原生心脏的动作,提供机械循环支持并恢复身体的正常血液流动。Aeson目前仅在欧洲上市,它被认为是终末期双心室心力衰竭(Intermacs 1-4 级)患者进行移植的桥梁,这些患者均是无法通过的药物治疗或左心室辅助装置 (LVAD) 中来治疗。植入后需要180 天内进行心脏移植,在美国,Aeson 目前只能通过临床试验获得。 在2013年,Carmat 获得法国国家药品与健康产品安全局的授权后,于同年12月18日在欧洲成功进行了全球首次人工心脏植入手术。2017年,Carmat在欧洲交易创业板alternext市场上市,股票发行价为18.75欧元。2020年2月,Carmat 公司在获得FDA的批准后,开始在美国对 10 名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展开临床可行性研究。2020年12月,Carmat 的人造心脏获得欧洲CE认证,并以 Aeson 的名义在欧盟和其他认可CE 标志的国家销售。 全球全工人心脏的市场格局 人工心脏作为人工制成的一种精密仪器,有着医械皇冠上的明珠称号。通过在解剖学、生理学上使心脏产生有节律地收缩,不断泵出血液以供应人体的需要,从而实现替代人体因重症丧失功能不可修复的自然心脏的一种人工脏器。根据市场种类划分为心室辅助装置 (VAD)和全人工心脏(TAH)两大类型。 当前全球布局全人工心脏的仅有寥寥几家,同时所有全人工心脏均未在国内获批上市。全人工心脏目前主要是两家公司,一家是美国的Syncardia公司,另一家就是Carmat公司。SynCardia全人工心脏于2004 年获 FDA 批准使用,法国Carmat 的全生物人造心脏于2020年获得欧洲CE认证。此外也有创新独角兽企业BiVacor正不断崛起。 01 SynCardia 的TAH-T全人工心脏 SynCardia Systems成立于2001年,目前隶属于Picard Medical,其开发的 TAH-t(曾用名CardioWest、Jarvik-7)主要用于终末期双心室衰竭的情况下临时替换原生心脏和四个瓣膜,已被植入约2 000例患者。目前,SynCardia正在通过SPAC完成上市。 图 SYNCARDIA 临时全人工心脏(TAH-T) SynCardia 全人工心脏于2004 年获 FDA 批准使用,Syncardia研发的人工心脏是世界上唯一获FDA批准上市的全人工心脏,由双心室及四个瓣膜结构构成。作为用作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前的过度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已应用已经有着35年的历史。该公司目前共有两款人工心脏、两款体外驱动器,从而为不同类型的患者提供医疗支持。目前,Syncardia TAH在全球植入数量达到2049。 02 BiVacor--BTAH连续流全人工心脏 BTAH全人工心脏是首个基于旋转血泵技术的植入式全人工心脏,可用于长期治疗严重双心室心力衰竭患者(并非真正代替人类心脏)。 美国BiVacor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休斯敦,该公司开发了一种连续流全人工心脏,由一个单独的磁悬浮叶轮组成,位于分开的左右心室之间,该装置的特点是圆盘的轴向位置可以根据负载条件而改变,从而实现类似生理上 FrankStarling(心力衰竭中的代偿机制)的反应。BiVacor TAH旨在接管患者衰竭心脏的全部功能,是一种长期设备,可以取代患者天然心脏的全部功能。 图BiVacor人工心脏 2023年3月,iVACOR宣布完成一轮1800万美元融资,用于支持其临床前人工心脏设备的持续开发以及BiVACOR TAH早期可行性临床研究。本轮融资由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和OneVentures领投。同时BiVACOR宣布预计在今年年底进行其核心产品BiVACOR TAH首次临床可行性研究。 11月30日, BiVACOR宣布FDA批准其产品---BiVACOR TAH进行IDE研究。据悉与其他全人工心脏相比,BiVACOR TAH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其材料为钛,钛已经在临床上被验证过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而特殊设计的泵体大间隙可有效减少血细胞损伤,降低血栓的风险。BiVACOR TAH由于采用磁悬浮技术,避免内部零件的摩擦或机械磨损,使其具有更长使用寿命,至少有10年。(目前已上市的人工心脏,更多是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技术,而非真正替代心脏) 心衰市场中诞生的新蓝海赛道 TAH 是一种植入在患有双心室心力衰竭或左右心室功能障碍患者体内的医疗器械,这种病例占心力衰竭患者的 5% ~30%,其余为左心衰竭。根据目前已上市的TAH价格均在100万人民币左右,假设市场渗透率只有1%,市场规模也会超过百亿,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蓝海市场。 目前国内日趋火热的人工心脏更多是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其只能治疗左心衰。当患者同时患有左心衰和右心衰时,心室辅助装置就无法治疗该患者。对于国内的患者来说无法及时进行心脏移植就能等死,这种情况下全人工心脏的作用就显得意义非凡。但高难度的技术、较难展开的临床试验使得全人工心脏TAH的发展始终保持低速度。尽管TAH已经投入商用,技术上也在逐渐进步,但全球的总体移植数还是很少。首要原因就在于高昂的价格。人工心脏加上手术、术后排异药物的费用,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是心脏移植的不可逆性。安装TAH之前会摘除掉患者原有的大部分心脏,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许多患者在心理上还是不敢用一颗机械心。 心衰不是一种独立的心脏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由于心脏功能衰退,心脏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需要。其病情严重易反复、终末期生存率低,持续增长的患者数量让心衰疾病成为21世纪心血管疾病的最大挑战。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最佳的治疗手段,但人体心脏供不应求。 中国心衰患病人数分析 截止至2020年,中国的心衰患者人数达到了890万人,60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超过3%,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30天,人均年住院费用29746元。心衰由于具有难治疗、预后差的特点,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也成为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 对于未来,下一代TAH应具有良好的持久性、提高生存获益和更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期其可以作为长期支持使用发展到作为目的治疗使用。此外,高昂的造价费用也使得众多患者望而却步,产品的持久性及进一步降低价格,也成为未来全人工心脏需要攻克的市场门槛。
来源: 医用塑料 2023-12-07
打飞的上下班,这种听起来就很奇妙的体验在深圳实现了!! 据悉,深圳正筹划开通全国首条eVTOL商业化航线,并逐步推广至市内出行、空中游览、城际交通等多场景。 什么是eVTOL? 现代交通手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万米高空上的民用航空,二是高铁、公交、出租车、船舶等地面交通。 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也就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旨在探索地面以上、三千米以下的低空领域,填补民航和地面交通之间的空白,构建立体交通低空经济体系。 相比于传统直升机,载人eVTOL纯电驱动无污染、噪声更低、更加绿色可持续。 eVTOL也被称为飞行汽车。产品路径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为采用陆空一体设计能跑也能飞;另一种则是以垂直升降载人飞行器作为研发重心,产品为开拓更为轻量便捷的空中交通市场而存在。 eVTOL赛道炙手可热吸引了多方玩家涌入。都有谁呢? 目前,这个赛道已聚集航空制造商、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三类玩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0家企业或机构正研发eVTOL产品,型号超过400种。 在这三类玩家中,占比最高的是初创型科技公司,如美国的的Joby Aviation和Archer、德国的Lilium、英国的Vertical;中国初创公司则包括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科技、时的科技、御风未来等。 中国eVTOL赛道玩家目前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亿航智能 10月13日,亿航智能宣布,其自主研发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这是世界首个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认证。 标志着EH216-S的型号设计充分符合中国民航局的安全标准与适航要求,具备了无人驾驶航空器载人商业运营的资格。 ▲截取自亿航智能视频号 亿航EH216-S是一个8轴16桨的多旋翼飞行器,飞行更平稳,全身使用碳纤维材料,可以减轻重量,最高时速达130公里/小时,空中续航里程为30公里,可飞行约25分钟。 御风未来 今年10月,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 M1首架机,在上海金山成功完成首飞。 ▲截取自御风未来视频号 M1首架机采用了复合翼构型方案,拥有20个旋翼,最大载重500公斤,可乘坐5人,巡航速度200公里/小时,设计航程为250公里。 该机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在飞机的骨架和皮肤上,即飞机的机身复合材料上,使用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 ▲M1首架机空中悬停 时的科技 今年10月,时的科技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电动飞机E20 eVTOL,正式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 同月,E20 eVTOL进行首轮飞行测试,首飞成功标志着E20 eVTOL的设计、研发、制造、飞行的全面贯通。 ▲截取自时的科技 TCab Tech E20 eVTOL装备6台赛峰电气与电源公司的ENGINeUS智能电机,以及赛飞公司的动力电缆和航电线束。机体主要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在提供高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飞行器的轻量化。 峰飞航空 7月17日,峰飞航空科技成功完成三架盛世龙eVTOL航空器全尺寸验证机的编队飞行任务,实现了全球首次吨级以上eVTOL多架机、多机组、同空域、全转换的编队飞行。 ▲截取自Autoflight 峰飞航空 峰飞自主研发的大型eVTOL载人航空器盛世龙,采用复合翼构型既能像多旋翼或直升机垂直起降,又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快速高效巡航。其最大起飞重量2吨,纯电动力,5座设计,速度可超200公里/小时,航程超过250公里。 ▲盛世龙的座舱内饰设计 再来看看eVTOL赛道上的另一类玩家 汽车制造商 中国车企包括 小鹏、吉利、广汽等 也跨界造飞的 推出旗下形态各异的飞行汽车 小鹏 2020年,小鹏汽车收购汇天航空,组建小鹏汇天,正式进入飞行汽车领域。 今年1月30日,小鹏汇天宣布,其全栈自研飞行汽车旅航者X2正式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旅航者X2成为中国首款提出申请并成功获批的有人驾驶eVTOL产品 全机身采用兼顾安全性与轻量化的碳纤维材料打造。 ▲旅航者X2 现在,小鹏将eVTOL与汽车结合起来。今年10月,小鹏汇天公布了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的最新研发进展。整车造型采用超跑设计风格,机臂、旋翼等飞行系统可以完全折叠收纳至车内。 ▲截取自小鹏汇天视频号 吉利 2017年,吉利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太力),在成都成立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 沃飞长空全自研战略产品AE200为一型5-6座级倾转动力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飞行汽车,目前AE200已完成原型机首飞。 ▲AE200飞行测试 广汽 6月26日,广汽集团首款飞行汽车GOVE正式亮相并完成了首飞。 广汽研发团队开创性地设计了GOVE陆空功能解耦分体式构型,将飞行器和汽车的最优技术进行了结合,比如飞行舱使用了90%以上的轻量化复合材料,机体复材重量仅95公斤。 ▲GOVE开创性设计陆空功能解耦分体式构型 除了企业端获得重大突破 eVTOL还迎来了政策上的暖风 10月10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 纲要明确指出:到2025年,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到2035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据业内资深人士预测, 到2035年,中国eVTOL市场规模 预计达到约5000亿元。 零重力飞机工业创始人李宜恒预计,随着头部企业eVTOL型号逐步取证,以及产品技术成熟、监管政策配套和量产成本控制等因素综合推测,eVTOL产业初步商业化运营将在2024-2025年到来。 随着日臻完善的城市空中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成熟的产品技术和更全面规范的政策法规逐步落地,2028年很可能会成为国内eVTOL赛道规模化商业运营的元年。
来源: CHINAPLAS国际橡塑展 2023-12-06
近日,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文珍教授团队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材料绿色开发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低廉的新型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并成功合成了新型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具有高效抗菌性能的CO2基PPC合成路线及抗菌机理示意图 在过去的两年中,团队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低廉的新型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并系统探索了PPC催化反应体系的竞争与协同机制,实现聚合物的高效可控合成。此外,结构决定性质,团队以精心的结构设计来制备满足各种需求的聚碳酸酯高分子材料为主旨,通过在PPC主链骨架中设计引入第三单体,成功合成了新型具有强阻燃性能的CO2基聚碳酸酯材料。 为了综合改善传统的PPC材料高紫外透过率和其链段中羰基的存在使其在紫外照射下容易快速老化和降解,而导致的材料寿命短等天然缺陷。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文珍教授团队以三元共聚改性PPC为思路,将具有生物光活性的第三单体引入到CO2与环氧化物交替共聚反应中,对CO2基聚碳酸酯进行化学改性。改性后的CO2基聚碳酸酯(PPCB)具有很强的抗紫外线老化能力,在紫外线辐照下能通过电子跃迁产生可作用于病原体的活性氧,促使病原体产生氧化应激,导致其失活或死亡,从而赋予材料抗菌特性。该聚合物材料0-50M的浓度范围内,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表现出极低的细胞毒性,说明PPCB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较高浓度的安全阈值。这项研究工作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体传播感染并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显示出了对可持续和循环碳经济转型的希望以及应对日益严重的病毒感染威胁并保障公众健康的巨大应用潜力。该工作也是首次将可降解的CO2基PPC材料应用于高效抗菌、抗紫外、抗老化研究领域,拓展了CO2基聚碳酸酯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该工作是团队近期关于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的精准设计与可控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 抗菌机理研究
来源: 买化塑 2023-12-06
低压操作下全固态电池阴极体积变化的比较。图片来源: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全固态电池通常被称为梦想电池,是许多电池制造商竞相推向市场的下一代电池。与使用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不同,电解质、阳极和阴极等所有组件都是固体,从而降低了爆炸风险,并且在从汽车到储能系统 (ESS) 等市场中的需求量很大。 然而,保持全固态电池稳定运行所需的高压(10sMPa)的器件存在降低电池性能的问题,例如能量密度和容量,必须解决才能实现商业化。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储能研究中心的Hun-Gi Jung博士及其团队已经确定了在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压力下运行全固态电池时导致容量快速下降和寿命缩短的退化因素。该研究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杂志上。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研究人员首次证实,阴极内部和外部都可能发生退化,这表明即使在低压环境中,全固态电池也可以可靠运行。 在全固态电池中,正极和阳极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体积变化,导致活性材料与固体电解质之间发生副反应和接触损耗等界面退化,从而增加界面电阻,使电池性能恶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外部设备来保持高压,但这的缺点是随着电池重量和体积的增加而降低能量密度。正在对全固态电池内部进行研究,以保持电池的性能,即使在低压环境中也是如此。 低压操作下全固态电池正极退化的示意图。图片来源: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研究团队通过在0.3MPa的低压环境中反复操作带有硫化物基固体电解质的纽扣型全固态电池,分析了性能下降的原因,类似于纽扣型锂离子电池。 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后,NCM正极层的体积扩大了约2倍,横截面图像分析证实,正极活性材料与固体电解质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裂纹。这揭示了除界面接触损耗外,正极材料开裂和不可逆阴极相变是低压运行中降解的原因。 在用同位素(6Li)取代阴极中的锂以将其与固体电解质中存在的锂区分开来后,该团队使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首次确定了阴极中锂消耗导致整体电池容量降低的机制。 在反复的充放电循环中,硫(固体电解质的分解产物)注入阴极材料中的裂纹,形成硫化锂,这是一种不导电的副产品。这耗尽了活性锂离子并促进了阴极相变,降低了全固态电池的容量。 通过明确识别全固态电池在低压运行环境下退化的原因,这些分析方法为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循环特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了线索。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预计可以通过消除外部辅助设备来确保全固态电池的经济性,这些辅助设备一直是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对于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必须开发新的阴极和阳极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在无压力或低压环境中运行,而不是在当前的加压环境中运行,KIST的Hun-Gi Jung博士说。 将低压工作全固态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等大中型应用时,有望充分利用已建立的锂离子电池制造设施。
来源: 盖世汽车 2023-12-06
要闻导读: 原料要闻-100万吨/年!投资超百亿!这个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环评全本公示 汽车要闻-美国发布电动车税收抵免新细则后,韩国电池股上涨 包装要闻-突破性创新!海藻成为首个欧盟无塑材料认证的生物基材料 家电要闻-TCL奥博与富士康优尔材料达成战略合作,推动PCR塑料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应用 电子要闻-2023Q3 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下降 26.7%,小米超过三星增长 36% 【原料要闻】 原油期货日内涨幅扩大至1%,塑料三兄弟涨跌不一 WTI原油日内涨幅达1.00%,现报74.1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向上突破79美元/桶,日内涨1.05%。午盘收盘,国内塑料期货涨跌互现,苯乙烯期货主力合约跌0.39%;PE期货主力合约涨0.06%,收盘报7894元/吨;PP期货主力合约跌0.16%,收盘报7381元/吨;PVC期货主力合约跌1.72%,收盘报5671元/吨。 2027年产值1000亿元!重庆明确合成材料产业4大发展方向 近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重庆市合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27年合成材料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速约10%。目前,重庆市初步构建起聚氨酯、聚酰胺、高端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酯等合成材料产业链,2022年合成材料产值622亿元。但重庆市合成材料产业发展存在基础原料烯烃、芳烃短缺,产业链不完整,供应链单一,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重庆市明确了合成材料产业4大发展方向,即做大做强优势合成材料产业链,规划发展成长型合成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氟材料,培育发展可降解材料产业。 中化绿色基金战略投资中维化纤,聚焦尼龙新材料赛道深度布局 近日,中化资本创投旗下山东省新动能中化绿色基金(以下简称中化绿色基金)完成了对国内尼龙66特种功能性纤维领先企业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维化纤)的战略投资,聚焦尼龙新材料赛道深度布局。中化绿色团队认为,伴随尼龙66产业链国产化浪潮来袭,下游应用空间将进一步打开,中游深加工企业将迎来多重产业机遇。中维化纤聚焦超高强尼龙66工业丝领域,拥有独特设备壁垒和工艺壁垒,伴随其在安全气囊丝等领域的放量,成长潜力较大。同时,此次战略投资中维化纤,将有机会推动与集团产业板块的合作互补,实现新产品研发和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助力集团尼龙66产业链延链、补链。 生物基新进展!鲁姆斯世界级生物基聚丙烯(PP)项目签约 近日,鲁姆斯技术公司(Lummus Technology)宣布,已与Citroniq Chemicals签署技术许可和工程设计协议,将在美国建设绿色聚丙烯(PP)工厂,以满足市场对可持续PP激增的需求。 住友化学将退出日本尼龙原料环己酮生产业务 住友化学已决定关闭其日本爱媛工厂的环己酮生产装置,并退出该业务。该生产装置计划于2024年3月底关闭。环己酮主要用作尼龙的中间体。预计日本和海外对环己酮的需求将保持稳定,但最近商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原材料价格飙升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导致的市场低迷。鉴于这些发展,住友化学已确定在中长期内难以实现环己酮的稳定销量或利润率。 增资8.68亿元!卫星化学高端新材料项目落地 近日,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与爱思开致新中国有限公司(SKGC公司)在上海签署《有关中韩科锐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的补充协议》,决定增资8.68亿人民币,启动EAA二期项目。据介绍,该项目将落地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其建设、运营生产规模为年产5万吨的新增EAA装置,助力连云港打造全球最大的EAA产业集群。 100万吨/年!投资超百亿!这个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环评全本公示 12月4日,南京扬子扬巴烯烃有限公司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0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50万吨/年汽油加氢装置、5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和5.5万吨/年苯乙烯抽提装置。配套的公用工程系统包括原料、中间原料、产品罐区、空压站、循环水场、供电系统、火炬系统等。建成后,年产 100万吨聚合级乙烯,52.56 万吨聚合级丙烯等其他产品,全部用于扬子石化、扬巴公司发展下游新材料产业。 启动!华茂生物基聚乳酸新材料产业园开工 12月3日上午,安徽华茂生物基聚乳酸新材料产业园暨安徽新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乳酸纤维项目开工典礼在怀宁县经开区隆重举行。据悉,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8月28日宣布计划新建年产约10万吨聚乳酸纤维的项目,总投资约为6亿元。首期建设年产约3万吨,投资约为2.1亿元。为了推进这个项目,公司在2023年9月15日成立了安徽新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要闻】 -汽车-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发锂离子电池回收新方法 据外媒报道,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改进了将电池溶解在液体溶液中的方法,以减少该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据称这种解决方案简单、高效且环保,克服了以前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人员将废旧电池浸泡在溶解在乙二醇中的有机柠檬酸(天然存在于柑橘类水果中)溶液中。乙二醇是油漆和化妆品等消费品中常用的防冻剂,而柠檬酸来自可持续来源,比无机酸处理起来更安全。这种绿色解决方案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分离和回收过程,可用于回收电池阴极(带正电荷的电极)中的金属。 因电网问题 欧盟电动车充电站推出受阻 希望在西班牙由Repsol运营的1600个充电站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的司机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其中近一半没有连接电源,因此无法使用。这种电网空白在整个欧盟都很明显,上周欧洲委员会宣布计划升级该地区的电力网络,计划将在18个月内实施,包括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站电力短缺问题。尽管欧盟领导人们宣布了这些计划,行业团体和能源公司表示,阻碍欧盟向绿色交通转变的繁琐程序正在增加,其中批准程序是一个主要障碍。四家电动汽车充电公司和行业代表表示,由于公司要遵守从联邦到市级的无数规定,建立快速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过程在过去几年从六个月上升到平均两年。 美国发布电动车税收抵免新细则后,韩国电池股上涨 据彭博社报道,在美国发布旨在限制电动汽车制造商从中国采购电池材料的指导方针后,韩国电池股上涨。12月4日,生产阴极活性材料的Ecopro BM 公司在首尔证券交易市场的股价飙升26%,而生产电动汽车电池所用隔膜的SK IE Technology 公司的股价上涨14%,电池材料供应商LF公司股价上涨8.3%,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公司的股价上涨1.8%。 科思创推出新型生物基聚氨酯分散体 可用于汽车内饰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气候保护要求,各行业逐渐放弃石油和其他化石原材料,转而使用可再生原料。据外媒报道,科思创(Covestro)推出可用于纺织品涂层的新型脂肪族聚碳聚醚共聚聚氨酯(PU)分散体ImpranilCQ DLU,其中大约34%的碳含量来自植物。科思创纯石油基版本ImpranilDLU一直受到客户欢迎,而ImpranilCQ DLU的上市拓宽了其可用于纺织品涂层的现有部分生物基分散体的范围。 -包装- PetStar到2027年扩建rPET产能到每年11万吨 为了寻求到2027年收集和处理墨西哥所销售的全部可口可乐瓶,当地回收企业PetStar正在耗资1.67亿美元进行扩张。首先,PetStar正在将其回收设施总数量从8个增加到2027年的40个(收集中心),并且正在扩大墨西哥Toluca的再生工厂产能,从每年5.8万吨扩大到2024年8月的每年8.4万吨,然后到2027年1月增加到11万吨。扩建项目紧随该公司在今年6月宣布,2023年计划投资1480万美元在墨西哥增加15个PET收集中心,并且扩建现有的设施。此外,扩建还包括扩大其Escobedo的收集中心,投资280万美元将收集产能扩大到3倍,每年收集1.84万吨塑料包装废弃物。6月份,该公司投资540万美元扩大Baja California城市的收集点,收集能力到年底将达到超过5.43亿支PET瓶子。 11亿元!香港一企业将在重庆建生物降解及预制菜包装项目 香港太阳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与綦江、梁平、江津等地分别签约,将投资100亿在3个区县建设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项目。香港品位制造有限公司将在梁平区投资11亿元,建设生物降解及预制菜包装项目;深圳市幸福商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永川区投资10亿元,建设幸福西饼西南预制烘焙食品生产及配送基地项目等。 突破性创新!海藻成为首个欧盟无塑材料认证的生物基材料 最近,经过荷兰政府的评估,环保初创公司Notpla所生产的海藻包装被认定为荷兰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完全不含塑料的包装。这也是自欧盟出台一次性塑料指南(SUPD)以来,首个获得完全无塑认证的包装材料。 -家电- 传京东方等四大国产LCD面板厂商将减产20%! 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称,中国大陆四大面板厂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咸阳彩虹为稳住电视面板价格的下滑趋势,近期已经陆续通知供应商将再度扩大减产20%甚至更多。希望通过大幅缩减供给,将报价维持至获利水平之上。预计四大厂明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将降到60%以下,一个季减少的电视面板产量达到了群创一年的产能。 尼得科恩布拉科北京工厂宣布量产NEX和VEH系列压缩机 在近期举办的Embraco Experience尼得科压缩机亚洲客户峰会上,尼得科全球电器(Nidec Global Appliance)在华子公司尼得科压缩机(北京)有限公司宣布了其正在批量生产定频NEX系列和变速VEH系列压缩机。来自整个亚太地区的客户都参加了此次峰会。尼得科压缩机(北京)有限公司前身为北京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有限公司,于2019年加入尼得科全球电器。恩布拉科(Embraco)是家用及商用制冷技术的全球供应商,也是尼得科全球电器的品牌之一。 TCL奥博与富士康优尔材料达成战略合作,推动PCR塑料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应用 近日,TCL奥博与富士康旗下优尔材料宣布,双方将在PCR(Post-Consumer Recycled)塑料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塑料可持续发展。双方合作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供应链,打造PCR塑料全产业链样板工程。双方将在PCR塑料回收、精细分选、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信息溯源等各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的塑料解决方案,促进PCR塑料的创新和应用。 -消费电子- Canalys:2024年全球个人电脑将增长8%!AI电脑崛起 12月5日,市场独立分析机构Canalys预测,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在连续七个季度下跌后有望迎来复苏。在节日旺季和宏观经济改善的推动下,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市场将增长5%。2024年全年出货量预计达到2.67亿台,较2023年增长8%,这主要得益于Windows的更新周期,以及具备AI功能和采用Arm架构电脑的崛起。 2023Q3 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下降 26.7%,小米超过三星增长 36% 近日,市场调查机构 IDC 昨日也公布了 2023 年第 3 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季度追踪数据。数据显示,2023 年第 3 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 1.484 亿台,同比增长 2.6%,刷新历年第 3 季度最佳成绩。在疫情的推动下,2021 年第 3 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 1.421 亿台;2022 年第 3 季度为 1.446 亿台。IDC 认为今年推动可穿戴设备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小型品牌和新兴品类的崛起。
来源: 专塑视界 2023-12-05
近期 2023年度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正式发布 人造肌肉 PET的生物回收 氯化物介导的海洋二氧化碳去除 解聚 化学中的GPT语言模型 低糖疫苗 噬菌体疗法 光催化制氢 合成电化学 可穿戴传感器技术 啥是PET的生物回收? 有什么过人之处?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PET,大家应该很熟悉 最常见的就是各种饮料瓶了吧~ ▲图摄于CHINAPLAS 2023 国际橡塑展 PET,全称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化学名称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由对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和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化合形成的聚合物。 这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塑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透明度高,耐酸碱能力强,很稳定,安全性好,广泛应用于包装业、电子电器、医疗卫生、建筑、汽车等领域。 目前,废塑料主要的四种回收方式是:机械回收造粒、化学回收燃油、焚烧回收热能以及生物回收化学品。 前边三种或许大家比较熟知了 那么,什么是生物回收?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或酶将塑料聚合物解聚为小分子单体,并作为碳源供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品合成。 相比于前三种废塑料的回收方式,生物回收过程环境友好,且产物价值性高,是一种升级回收过程。 这样 PET的生物回收是不是就好理解多了~ 生物催化剂具有在温和的工艺条件下高选择性的优势,通过生物催化剂将PET回收到其单体并进行再聚合,被广泛认为是PET回收处理的理想且环保的解决方案。 在2021年6月,雀巢、百事可乐、欧莱雅和三得利欧洲公司宣布,首次成功地制造出由酶回收技术生产的食品级rPET塑料瓶。这项技术是法国绿色生物技术公司Carbios研发的。 PET的生物回收 最近有哪些进展? Carbios 全球首家PET生物回收工厂将落地! 近期,总部位于法国的Carbios已经获得世界上首家PET生物回收工厂建设许可和运营许可证,将在法国朗拉维尔开始建设。 这个先进的设施将拥有每年5万吨消费后PET废弃物的处理能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可处理20亿个彩色PET瓶或25亿个PET食品托盘。 Carbios 该公司专注于研发应用于塑料和纺织聚合物的酶促生物工艺。 Carbios的专利酶可以分解彩色PET塑料,并制造食品级的透明PET瓶,其性能与传统方法制造的PET完全相同。这种高效的PET水解酶,在72℃的条件下,能在10小时内将1吨的废旧塑料瓶分解近90%。 将新建的工厂为PET废弃物提供工业规模的酶回收解决方案。占地13.7公顷,建设预计在2023年底前开始,2025年开始调试。总投资估计约为2.3亿欧元。 ▲CarbiosPET生物回收工厂的模型。 源天生物 PET生物回收新工艺 将发酵产酶成本降低47.9% 源天生物综合利用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多重技术,研发出高效、专一的PET降解酶,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分解各类废弃PET物料(涤纶织物、饮料瓶等),单体产物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再经聚合,即可获得全新的重生PET塑料(reborn-PET,rb-PET)。 重生PET塑料可进一步用于生产食品包装、纺织纤维、工程材料及光学器件,真正实现PET的升级回收和无限循环利用。 ▲工艺亮点:原材料来源广、反应条件温和、直接得到单体、单体产量高 近期,源天生物科技公司与天津大学酶工程课题组联合研发基于底盘细胞筛选和副产物循环再利用,设计了一种新型的PET生物回收工艺。 ▲基于宿主筛选和副产物循环 新工艺在预处理和发酵步骤中,选择快速生长的嗜盐V. natriegens作为底盘细胞。一方面,V. natriegens在高盐环境中培养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从而减省了高压灭菌环节。 该工艺通过海水代替淡水资源作为培养基成分,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发酵,协同新型底盘的高蛋白表达能力。从节能和降本的角度,分别实现了能耗降低2.48倍和发酵产酶成本降低47.9%。 在产品纯化步骤中,TPA纯化产生的含盐废水被重新用于培养V. natriegens,避免了副产品浪费,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二次污染。 ▲传统PET生物降解工艺及新工艺的流程图 新工艺基于宿主筛选和副产物回收,具有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的优点,适用于实现工业规模的PET生物降解。 Samsara Eco 酶分解技术 可快速分解聚酯和尼龙66! 5月19日,总部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初创公司Samsara Eco宣布与加拿大运动服装巨头Lululemon(露露乐蒙)建立重要合作伙伴关系,协力打造世界上第一种从服装废料中提取的、可以无限回收的尼龙和聚酯材料。 Samsara Eco开发了一项酶分解技术,将废弃服装中的塑料分解成分子,用于生产新的服装。这些新的服装在被丢弃后又可以进行新一轮的回收加工,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无限回收。 ▲图源:截自企业官网 尼龙和聚酯目前占服装生产材料的60%左右,Samsara Eco通过与Lululemon合作扩大了回收规模,构建了规模巨大的酶库以回收聚酯和尼龙66。
来源: CHINAPLAS国际橡塑展 2023-12-04
专塑视界
手机扫码
下载APP
了解更多